泰顺药发木偶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属戏曲类项目。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型态是该项目所包含的思想性(或精神)的具体表象体现,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表现型态来发现它的思想特征。从项目特征来看,泰顺药发木偶戏既有属于戏曲的范畴,也有属于制作过程(传统手工技艺)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学术界对于药发木偶戏的源起,有人认为它是将烟花和木偶结合的表演载体,但也有少数专家、学者认为它来自浴佛仪式,对于后者观点,虽然没有比较多的历史资料佐证,但作为一种独立的观点,我们在此也不妨作引述和讨论;一并将民间口耳相传的源流故事、制作流程所展现的思想形态等作梳理,以期对泰顺药发木偶戏的文化表现型态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龙喷香雨浴佛身
自宋迄今,都有人认为药发木偶戏来源于浴佛。浴佛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举行的宗教仪式,浴佛时间一般在农历四月八日。浴佛风俗的起因源于佛祖诞生时的情景。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摩耶夫人在迦毗罗卫城郊兰毗尼园的无忧下,生下了悉达太子。太子落地便能行走,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当时,天雨香花,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宋僧赞宁《僧史略•卷上》载:“问:浴佛表何?通曰:佛像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也。”浴佛仪式最晚在东汉即传入我国。六朝期间,一般用以祈福。其后,浴佛的时间、风俗虽因时因地而异,但均炽盛,以迄近世。浴佛仪式一般在佛殿或露天净地举行。在灌佛盘中的莲台上,安置释迦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金像(或铜像),然后“为众香汤,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以诸香汤次第浴之。用香汤毕,复以净水淋洗其像。人各取少许洗像之水置自头上,烧种种香以供养。初于像上下水之时,应颂以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洁身。”(见《浴像功德经》)
这段文字记录了浴佛的来由和具体情景,那么它与药发木偶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查找史料记载中,得到研究者普遍重视的是宋人金盈之《醉翁续录》中的记述:
浴佛之日,僧尼道流云集相国寺,是会独甚。常年平明,合都士庶妇女骈集,四方挈老扶幼交观者,莫不蔬素,众僧环立既定,乃出金盘,广四尺馀,置于佛殿之前,仍以漫天紫幕覆之于上,其紫幕皆销金为龙凤花木之形,又置小方座,前陈经案,次设香盘。四隅立金频伽,蹬道阑槛,无不悉具。盛陈锦绣檐褥,精巧奇绝,冠于一时。良久,吹螺击鼓,灯烛相映。罗列香花,迎拥一佛子,外饰以金,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其中不知何物为之。唯高二尺许,置于金盘中。众僧萃物扬佛事,其声振地。士女瞻敬,以祈恩福。或见佛子于全盘中周行七步,观者愕然。今之药傀儡者,盖得其遗意。既而揭去紫幕,则见九龙,饰以金宝,间以五彩,从高噀水,水入盘中,香气袭人。须臾,盘盈水止。大德僧以次举长柄金杓,挹水灌浴佛子。浴佛既毕,观者并求浴佛水饮漱也。
在这个记述中,“今之药傀儡者,盖得其遗意”一句最为关键。由此有人认为,所谓“药傀儡”亦即“药法傀儡”。这样,宋书《梦华录》记载的“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就获得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也许是“药法傀儡”承袭了浴佛仪式中以五色药水噀机关木佛的基本方法,只是将水的“九龙”改为了“小健儿”。木佛或许也相应改成了木人。运用其原理而加以改造,因此说是“得其遗意”。这是宋代世俗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一个例证。
浴佛得到推崇后,又衍生出五色香汤浴佛,以都梁香为青色水,郁金香为赤色水,丘隆香为白色水,附子香为黄色水,安息香为黑色水,以灌佛顶。这种浴佛方式是中国佛教徒吸取了传统的五色吉祥观,创造出来的一个五色香汤浴佛的习俗。北宋的能工巧匠还发明了时兴花样,制作出一种机器佛像,可以自动行走,九龙亦能自动喷水浴佛,盘中水满后又自动停止喷水,确实奇巧得令观者愕然。但是我们从泰顺药发木偶戏的表演艺术看,须火药和木偶结合,通过火药燃放的力量带动木偶旋转的一种表演,很明显,两者区别较大。《烟火略谈》作者伊永文写道:
此外,在异彩纷呈的艺林,“药发傀儡”颇有市场,否则,“李外宁药发傀儡”绝不会列入《东京梦华录》中。在东京四月八日“浴佛节”,曾展示过“药发傀儡”的生动性,“迎拥一佛子,外饰以金,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其中不知何物为之。唯高二尺许,置于金盘中,众僧举扬佛事,其声振地。士女瞻敬,以祈恩福。或见佛子于金盘中,周行七步,观者愕然。今之药傀儡者盖得其遗意”。加之傀儡演出,“或见端严奇特,或见丑陋不堪,动转行坐,青黄赤白”,可谓“如真无二”,“百怜百悼”,以此推及“药发傀儡”,自然烟云声响俱全,形象必然妙趣横生。
这篇文章也谈及浴佛和药发木偶戏的关系,对于东京四月八日浴佛节的场景转述也是出自金盈之《醉翁续录》。金所记的“今之药傀儡者,盖得其遗意”,就成为药发木偶源自浴佛的重要依据了。如果说药发木偶戏来自浴佛,“龙喷香雨浴佛身”一句让人想到药发木偶燃放的场景,香雨似烟花,佛身比木偶,木偶夹携烟花的场景与其有着非常相似的妙境。遗憾的是,我们未能在其他史料中找到与之相近的记载,也未能在当今药发木偶戏的表演以及身世探索中反溯与浴佛的关联。因此以上仅作为“药发木偶为浴佛演变而来”这一观点的记述,关乎形态的有待继续探索。
二、善报之人神回应
在泰顺,药发木偶又名琼花、柴花,这种表演形式称为放花。“花”的表演,在泰顺,往往作为举行还愿等民间信俗活动中的高级礼节。长期以来,乡村里称制作药发木偶为“合花”,称药发木偶艺人为“合花人”,或尊称为“守花师傅”。关于为什么叫琼花,有这样的说法:
很早以前,扬州后土庙有一株琼花,由后土庙主人即大帝爷的师妹后土娘娘看管。这琼花三千年长大成,三千年发一次芽,三千年开一次花,花开时,树上挂满洁白的花朵,香飘千里。各路神仙听说后,先后来到后土庙向后土娘娘讨要琼花。后土娘娘每次都爽快答应前来讨要琼花的人,但没有一个神仙有本事取走琼花,因为在树根部刚刚刨完一铲土,刨土的地方马上得到修复,树根的泥土无法挖开,千年奇花也就无法被取走。
隋炀帝时期,海龙王生了九子,天下闹水灾,百姓受苦难当。于是玉帝降旨,命华光天王马灵耀元帅(即大帝爷)到扬州治水。大帝爷杀了九龙,得胜班师天宫,路过后扬州土山,被这琼花的香气吸引。于是大帝爷来到后土庙,对后土娘娘说:“师妹啊,这花这么香,能不能送给在下?”后土娘娘对大帝爷说:“好啊,只要你有本事取走,就送给你。”话音未落,大帝爷已经变成一只凤凰,两个锋利的脚抓在树根飞快地刨挖,这千年奇花眨眼间就到了大帝爷的手中。后土娘娘大惊,但说话如泼水,承诺了就不能反悔,娘娘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琼花被大帝爷取走。为什么唯独大帝爷能取走琼花?因为大帝爷是凤凰精啊,而泥土最忌讳的就是凤凰了,这点连本事通天的后土娘娘都给疏忽了。
大帝爷取来琼花后,并没有占为己有,而将这琼花分给天上各路神仙和天下黎民百姓,但是分完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大帝爷自己却没有了份(至今泰顺一带还流行一句很有名的歇后语:大帝爷分花——没有自己的份)。为了弥补大帝爷的遗憾和避免大帝爷急性子闹情绪,人们就造了一树小琼花送给大帝爷。从此之后,民间就有了这种叫做“琼花”的药发傀儡和俗称为“滴滴精”的小琼花,药法傀儡艺人也被成为“后土娘娘守花师傅”。后来为了讨吉利,守花师傅在表演前的祭祀活动中,要在八仙桌下用笼子压一只大公鸡,表示凤凰来临;药发木偶树的顶端安装一个叫做“凤凰吐珠”的烟花,燃放时,凤凰在火焰中的推动下作急速的转动,象征凤凰涅槃。
这则故事,不仅交待了泰顺民间把药发木偶称作琼花的缘由,其中还有一点非常明显,那就是因果的思想体现。人们很容易想起因果是佛法的理论基础,继而联想到世俗广为流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佛教认为众生的贫富寿夭都是由自己的业力造成的,很多佛教经论都论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道教又是怎样看待善报的?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儒学、佛教互相影响交融,使道教在基本价值观方面与儒佛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忠孝节义、积德劝善等。道教经典《太平经》所宣传的天人感应思想其中心内容即善恶相报。在中国古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早已有之。比如《墨子•天志上》即云:“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又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这些都体现了道家对于善的注重和弘扬,在这点上佛道两家的观点无异。
大帝爷是何方神圣?一般来讲,他的身份背景属于道教是没错的,但也要被请到佛教圈子里客串一把。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于宗教而言,也和俗世一样,对于有声望的神灵也要拉到自己门下,以扩大阵容。小说《南游记》中,大帝爷最终修得正果成为佛。虽然仅为小说之言,究竟也要流播,慢慢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说法。大帝爷取得琼花之后,并未占为己有,而毫无保留地分给了大家(众神和百姓),看到热心无私的大帝爷为了造福人世而反倒没能分到自己所取得的琼花,良善世人也觉得不忍心了,为了回报大帝爷的恩惠,就造了一树小琼花给他——为大帝爷燃放了一树琼花,以作为对大帝爷的弥补。这里边体现了善报循环的思想,而且还是人神向善,仙界人间因果回环,这样的情节很有意思,故事的主旨便由此强调了善的美好,像琼花一样的美好。
三、凤凰涅槃的吉祥祈求
药发木偶戏表演接近尾声时,最抓人眼球的当数立于“枝头”华丽转动、口吐焰火的凤凰鸟。泰顺药发木偶戏以“凤凰涅槃”作为高潮情节,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吉祥的渴求。凤凰亦称为朱鸟、火鸟,在神话里又叫不死鸟。据神话传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磐”。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的名称。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古以来凤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被看作一种象征吉庆的神鸟。《山海经》载:“自饮自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诗经•大雅•卷阿》写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
泰顺药发木偶艺人间流行的琼花故事的发生在扬州,为什么却作为了泰顺药发木偶戏历史源流的谱本呢,台湾华梵大学教授、《灵明泰顺》作者萧百兴老师认为,这故事也是存在于当年扬州等地的药发木偶匠师的,并随着药发木偶的传播而一起来到了泰顺,且因其与治水有关而得到了特别的重视,遂逐渐渗入了泰顺人民的心灵之中,而成了泰顺人自己的故事。对于把凤凰作为药发木偶戏的压轴戏码,萧老师结合泰顺人的现世观念和审美,进行了精彩的评点:
话说回来,作为琼花化身,而为大帝爷取回的药发木偶树,岂不就是克服洪水后,上天赏赐的生命璀璨之树?果若如此,则泰顺人岂有不珍视它、不歌颂它的道理?毕竟,此树的存在,根本就是泰顺人己身面对洪荒之生存经验的铭记,是泰顺人克服种种龙蛇蠢动的危难后,从边地中昂然崛起的生命丰碑!难怪,琼花木偶树的顶端,总要透过艺人的手而被置放上一只昂然、朴质的铁制凤凰,既代表了对于大帝爷的恩感,同时,也表彰了己身在克服洪荒后,既展翅昂扬、却又战战兢兢的曲折处境。说的也是,这重心前倾的铁制凤凰,翘起了长尾、鼓起了力翅,昂起了头冠,一副亟欲鸣飞的模样,果然露出了凤鸟浴火重生后生命坚韧的无穷劲道。然而,这凤鸟果真已经涅盘?恐怕未必!否则,昂起的鸟首,配上迟疑的眼神,不会一副天问的模样,好似直要问道上苍:水患何时不再?试炼何时可止?说到底,这虽是昂扬、骄傲的时刻,而要以“凤凰吐珠”的高潮戏码燃放烟火,籍由烟花的瞬间燃点而映照出生命有如琼花般的无比璀璨,但高潮总归会过去,黑暗总会重临,溪山即要一次次地经历洪水不断的历练?!说到这,旅人如我突然意识到泰顺人为何要以“琼花”称呼此树的可能秘言?琼花尽管璀璨,却十分短暂!像极了泰顺人必须一次次艰因地战胜洪水的美丽景象!
凤凰的美丽姿态体现了泰顺山民对生命的理解,是人世观念最为华丽的体现,潜藏其中的意味丰富深刻,而给予人昂然向上的感受则最为难得。在泰顺传统木石构件中,常常可见凤凰雕刻,造型多种多样,有纯粹图案的,也有用字形表达的,十之八九为平面雕刻。而在药发木偶表演中,凤凰出现在了枝头,本已是十分精彩的体现,再加之能口吐焰火,能伴着烟火飞絮转身,更是将其之华丽和高贵的神态显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又将“浴火重生”的生命特性作了最为恰当的表达,有了这样的理解,不禁要为艺人们的精妙设计击掌称赞。
四、落英璀璨,仙花绽放
药发木偶在泰顺又名琼花,农村亦称“柴花”或“放花”,甚至称之为“花”。琼花是什么花?琼花又名聚八仙、八仙花、蝴蝶花、木绣球,为落叶或半常绿灌木,花序中部为可孕花,周围是白色大型的不孕花,一般八朵,故称聚八仙。“琼花”亦写作“琼华”,所谓琼者,美玉也。“琼花(华)”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齐风•著》,到了唐代,李白、吴融等诗中常以“琼花”与“玉树”对应,比喻似玉的花朵。泰顺山野也产琼花,因外形似蝴蝶而被称为“蝴蝶花”,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花期比映山红稍早,花色纯白,花形与上述描写一致。
在宗教里,花是重要的宝物。比如,佛家的供养,除了香之外,其实就属花了,两者合称“香花供养”。佛家认为,花是各种养行积累而形成的庄严佛果的象征,花即“精华”之意。佛典《大日经疏》有一段相当美妙的叙述:“花是从慈悲中生出来的,是净心的种子在大悲的胎藏中,经过万种善行开敷出庄严的佛菩提树,因此叫做花。”佛家经典中,常常描写到佛国世界散花如雨的祥瑞景象。比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就到处充满五颜六色的莲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就是从这些莲花中生出来的。曼陀罗花和莲花被佛家视为最珍贵的两种花。比较起来,莲花更为人们所熟悉,人们都知道它出污泥而不染,有一种高洁的品格,同时,美丽却不娇艳。或许正是这种品性,与佛家的宗旨相合,因而受到信众的格外青睐。
道教对花又有什么讲究呢?泰顺民间为什么将药发木偶成作“琼花”?上文有说到:“很早以前,扬州后土庙有一株琼花,由后土庙主人即大帝爷的师妹后土娘娘看管”、“为了弥补大帝爷的遗憾和避免大帝爷急性子闹情绪,人们就造了一树小琼花送给大帝爷”。后土娘娘和大帝爷都是道教人物,后土庙就是现在的琼花观。琼花观(后土庙)始建于西汉元延二年,原为供奉主管万物生长的后土女神的后土祠。唐时增修,名“唐昌观”。宋徽宗取多福大福之意,赐名“蕃釐观”。琼花观和琼花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由此,我们看到,琼花之于道教,虽然没有蔓陀罗和莲花那样地位明确,但是显然也是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在此,我们可以再来看看以下三则材料:
其一,在道教众多咒语中,琼花咒为秘咒之一种:“唵嚤呮啼吒吽咭啼”(琼花咒)。
其二,作为道教的经典故事,《神游折花》讲的就是僧道两家斗法神游前去扬州折花的传奇:
张伯端,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是北宋的一位高道。他八十岁时,在成都遇青城丈人传给内丹秘诀,方才悟入真道,炼功积久,于是达到玄妙境界。他的朋友中,有一位是禅宗僧人,坐禅很有能耐,入定时可以出神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游历。
一天张伯端对和尚说:“禅师,今天能一起到远方游玩么?”和尚说:“行。”张伯端又说:“去哪里,全听您的。”和尚说:“想到扬州去观赏琼花。”张说声“好”,便与和尚一起进入间净室,相对瞑目而坐,都出神去了。张伯端到琼花前时,和尚先到了,二人绕花三匝,伯端说道:“今天与和尚各折一朵花回去,以作纪念。”于是两人各折一朵琼花回去。一会儿,二人都伸伸腰醒过来。张伯端问:“禅师,琼花在哪里?”和尚袖中一摸,空空如也。张伯端却拿出琼花来,与和尚一起笑着赏玩。
后来张门弟子问起:“师父和禅师一起神游折花,为什么结果不同?”张伯端答道:“我们的金丹大道,性命兼修,即是精神与气法一起修炼的,所以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到的地方,真神现形,叫做‘阳神’。而他们修习的,想赶快见效,不修命宗,直接修性宗,即是说,不修气法,只炼精神,出神所到的地方,别人见不到形体和影子,称为‘阴神’。阴神是虚的,自然拿不回琼花。”弟子们这才明白就里。
张伯端成道后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他留下的一部著作《悟真篇》,南宋后被尊奉为内丹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可与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相媲美。他本人活到九十九岁才化去,弟子们都传说他已成了真仙。
其三,温琼作为道教四大护法元帅(华光大帝马灵耀、财神赵公明、温元帅温琼、关圣帝君关羽),玉帝曾赐他三样宝物,其中就有琼花一枝,如此可见,琼花在道教中也有着比较明确的身份:
温琼为温州人,字永清。父亲温望,曾中科第,但年老无嗣,与妻子张道辉日夜祈于上帝。后来张氏夜里便梦见一巨神手擎火珠而降,云:“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将,欲寄母胎,托质为人,母还肯么?”张氏应承道:“女流无识,圣贤显苹,何[敢]方命?”其神投珠于怀而醒。因而张氏怀孕一十二月,祥云绕室,于汉顺帝汉安(142—144)元年(142)辛已五月初五午时生下温琼。生时左肋有符文二十四篆,右助有符文十六篆,对家人(其母)记梦见神人送给玉环,因而名之曰“琼”,字小玉。
此后,温琼七岁习禹步为罡,十岁通晓儒、释、道及百家之言。十九岁科举不中,二十六岁进士不第,遂抚几长叹曰:“吾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厉耳。”郁抑间,忽然看见一条苍龙口吐宝珠,捡起吞下后,瞬间变得青面赤发,手握法器,英毅勇猛,召为佑岳神像,后来被列为东岳十太保之一,故又称之温太保。封其为东岳统兵天下郁巡检五岳上殿奏事急取罪人案玉皇殿前左元金翊灵照武雷王佑候温元帅。不久,玉帝敕封他为“元金大神”,并赐玉环一只,琼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无拘霄汉”四字,这样可以自由出入天门,并奉旨巡察五岳名山,慈惠民物,驱邪伐妖,“东嘉之民敬而辅之”。后来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用其符召之法,为人除决,十分灵应。宋代,温琼又被封为翊灵昭 武将军正佑候、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
温琼的庙宇,有的叫做广灵庙,有的叫做温将军庙,大多分布在江浙一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温州的忠清王庙,俗称元帅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温琼的诞辰日,四方信徒纷纷前来祝驾,抬着他的神像在街上游行,镇邪祛恶,免除灾祸,成为当地流行的一种民俗。
虽作上述引述,但“花”于佛道两家来说,并非完全划清界限的,不重复使用指代的,莲花在道教亦有所指,而琼花之于佛教,也有借代。但是,后土娘娘、关帝爷、琼花观,以及其他几则材料的引证,都可以充分说明,把药发木偶称为琼花,与道教的渊源关系比较明显。
五、护法马元帅,守美琼花师
如果按照常规理解,可把“药发木偶戏”分开两种艺术载体来理解,然后分别寻找祖师爷,一是“药(烟花爆竹)”,二是“木偶戏(或戏)”。
中国民间花炮行业尊奉祝融、李畋为祖师爷,前者发明了爆竹,后者发明了爆竹的“升级版”:花炮。祝融原名为黎,是黄帝时的“火正官”,即火神。黎把燧人氏的“钻木取火”改进为燧石取火,使火的利用更加便捷,并且发明了保存火种的方法,因此被赐予“祝融”之名(“祝”意为永远,“融”意为光明)。唐《异闻录》记载,“李畋居中,邻人仲叟家为山魈所祟,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惊循,至晓,寂然安贴。”据传,李畋是个猎人,他曾向当时的炼丹家、药王孙思邈学习过火药的使用技术。戏曲的祖师爷,历代众说纷纭,有二郎神、唐明皇、唐庄宗等几种说法。清代戏曲家李渔在《比目鱼》传奇中说:“凡有一教,就有一教的宗主。二郎神是我做戏的祖宗,就像儒家的孔夫子,佛教的如来佛,道教的李老君。”唐代盛世天子唐玄宗李隆基,史籍上记载他始创梨园,开教坊演习戏曲,所以后世称他为戏曲祖师。五代时后唐的君主唐庄宗,因为史书《伶官传》中曾记载庄宗与宫廷伶官串戏,自为丑角,而丑角在梨园中地位最高,所以也拜唐庄宗为祖师爷。
在泰顺提线木偶行当中,拜王乞佬为戏师爷。来由基于一个传说,古时候,三魁薛氏在一个山塆里挑回来一担戏箱子,掀开一看,一个个木偶栩栩如生,便将它挑回家置于阁楼之上。谁知这一年村里瘟疫肆虐,死人不少,可薛太公一家却安然无事。更出乎意料的是,木偶之中有个叫王乞佬,经常会变成穿黄衣服的小孩到村中小店或农家拿东西吃。后被村人发现,将他敬为戏神,也有人称他作“戏师爷”。
从以上来看,药发木偶戏的祖师爷有其本身的独特性,与烟花爆竹、木偶戏、戏曲等行业所信奉的祖师爷都不同。上文传说里有说,后土娘娘和大帝爷原先是师兄妹,扬州后土庙的琼花,由娘娘看管。后来,大帝爷取来琼花分给各路神仙和黎民百姓,但是自己却没份了,这个时候,有人制作了琼花(药发傀儡)赠给大帝爷。由此,大帝爷成为这个行当的祖师爷(至今横坑乡药发木偶戏艺人李学木家还有一个专门的祭祀台,主要用来祭祀祖师爷大帝爷),而药发傀儡艺人也有了尊荣称呼,谓之“琼花师”或“守花师父”,受到民间的尊重。民间每在特别的日子表演药发木偶,需要事先发帖给艺人,说明表演时间及规模。横坑张克桓家保存一张这样的帖子,内容是:“谨取古历十月十一日启建琼花三十三盘,请后土娘娘守花师父早临,陈启盘、启孔拜启。”在乡土社会中,每行每业都有自己的师祖和来历,或者说是源头,不然是要被人瞧不起的。上述流传于泰顺民间的传说,为药发木偶找到了自己的祖师爷和归属感。琼花,经过一番传说濡染之后,又多了一些可贵的品质。
我们通过对泰顺药发木偶戏与“浴佛”的关联、药发木偶戏与道教的种种联系进行了分析,希望借此能反映该项目所包含的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提取该项目的文化形态特征;但由于之前在此方面研究工作开展比较少,加再上历史资料的缺乏,看法和观点并不成熟,还望方家指点指正,共同致力于泰顺药发木偶戏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的研究、保护和传承。